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在《朝花夕拾》中,反语的句子随

admin9个月前未分类86

  《读孙绍振先生《如是解读文本》》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,欢迎参考阅读!

  曹慧,扬州王清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团队,送课到我们省培班已经来了两次了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,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及理论的研究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。他推荐了孙绍振教授的《如是解读文本》,给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文本解读的大门。

  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,还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、情感和个性。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,而是在非常具体、非常灵活的语言中。

  作品分析,从哪里开始?从语言开始,从词语出发。

  一、找到关键词语,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和矛盾

  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一开头,“乐园”两个字按原生语义,一个荒废的园子,“只有一些野草”似乎有些用词不当,但是在文本一开头,鲁迅却强调说,百草园“却是我的乐园”,这里对 “乐园”特殊理解和运用,正透漏出一个孩子的童心,离开了孩子天真地心灵是不能得到的。

  赏析词语,我们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“还原”出她的本意来,其次,把它和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,找出其中的矛盾,进而分析。

  二、提出问题的方法

  《阿长与山海经》中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。然而,长并不是她的性,也不是她的绰号。因为绰号往往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,而阿长缺省的“黄矮而胖”。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,她的前任女工的名字。

  通过还原,问题、矛盾就不难提出来了。

  1.什么样的人,名字才会被别人随便安排哪?

  2.如果被随意安排名字,正常情况下会引起反抗,然而,阿长没有,好像没有什么感觉,很正常似的。这说明了什么?

  景物是静态的,变动比较小,因而比较容易 “还原”,人物则比较复杂,特别是人的心灵、人的情感,更是变动不定的,还原也就不容易。

  三、反语、幽默和人文精神

  在《朝花夕拾》中,反语的句子随处可见:“标致”、“正人君子”(《藤野先生》),但是鲁迅先生的笔墨也是幽默的,这表现在他的两个关键词的奇妙运用上:方正和宿儒(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),说他渊博,而孩子问他怪哉虫,他却不知道。不和谐,才怪异,才显得好玩,好笑。

  用还原法想想:如果不是在艺术中,而是在生活中,一个人空有渊博、宿儒之名,却教书无方,但当我们读到他沉浸在自己的读书境界之中,是不是觉得这人也挺好玩、挺可爱?从这里,鲁迅通过“渊博“、”宿儒“这些词,所传达出的对于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宽容,不是跃然纸上了吗?

  为什么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只把它当作工具呢?就是引文,语言是和人的心灵、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在一起的。